
在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版图中,外阴癌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一角。由于早期症状的隐匿性,许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有所进展。而系统、科学的外阴癌筛查,如同精准的探测器,能在疾病萌芽阶段就将其揪出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外阴癌筛查所涉及的各类检查手段。
一、细胞学检查
- 巴氏涂片检查:巴氏涂片是一种传统的细胞学检查方法,在妇科检查中广泛应用。对于外阴癌筛查,医生会用刮板或刷子在外阴可疑病变部位轻轻刮取或刷取细胞,然后将细胞涂抹在玻片上,经过固定、染色等处理后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。正常细胞形态规则,细胞核大小、形态一致。若细胞出现核增大、核质比例异常、细胞排列紊乱等情况,可能提示存在病变。不过,巴氏涂片对于外阴癌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,假阴性率较高,现在多作为初步筛查手段。
- 液基细胞学检查(TCT):液基细胞学检查是对巴氏涂片的改进。在采集细胞样本后,将细胞放入特殊的保存液中,通过离心、过滤等技术处理,去除杂质,制成均匀的薄层细胞涂片。TCT 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细胞形态,提高了对异常细胞的检出率,对于外阴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。例如,在 TCT 检查中发现不典型鳞状细胞,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外阴癌前病变。
二、外阴超声检查
- 检查原理:外阴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,对外阴组织进行成像。医生会将超声探头放置在外阴表面,通过观察超声图像中外阴组织的回声、结构等特征,判断是否存在异常。正常外阴组织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均匀的回声,边界清晰。若出现低回声结节、肿块,且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、边界不清,可能提示存在肿瘤。
- 优势与局限:外阴超声检查的优点是无创、操作简便、可重复性强,能初步判断外阴病变的位置、大小和形态。尤其对于发现外阴深部组织的病变有一定优势,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依据。但它对于较小的病变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有限,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判断。比如,对于直径小于 1 厘米的外阴肿瘤,超声检查可能难以发现。
三、肿瘤标志物检测
- 常见肿瘤标志物:在一些外阴癌患者中,某些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会升高。例如,鳞状细胞癌抗原(SCC)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可能会升高,癌胚抗原(CEA)在部分外阴癌患者中也可能出现异常。不过,这些肿瘤标志物并非外阴癌所特有,其他一些良性疾病或其他类型的癌症也可能导致其升高。
- 临床意义: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般不作为外阴癌的确诊依据,但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手段。在筛查中,若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,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,如病理活检等,明确是否存在外阴癌。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,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肿瘤标志物水平,可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病情是否复发。例如,一位外阴癌患者在手术后,定期检测 SCC 水平,若 SCC 持续升高,可能提示肿瘤复发。
四、关注外阴癌风险因素与定期筛查
- 风险因素:了解外阴癌的风险因素对于筛查和预防至关重要。长期的 HPV 感染,尤其是高危型 HPV,是外阴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。此外,外阴营养不良、外阴长期慢性炎症刺激、免疫功能低下(如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)、吸烟等也会增加外阴癌的发病风险。有这些风险因素的人群,应更加重视外阴癌筛查。
- 定期筛查意义:定期进行外阴癌筛查,能在早期发现病变,大大提高治愈率。早期外阴癌通过手术等治疗方法,5 年生存率可高达 80% - 90%。而晚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则明显降低。因此,建议女性尤其是高危人群,定期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,包括外阴癌筛查相关项目,以便及时发现问题,采取相应措施。
外阴癌筛查的检查手段多样,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局限性。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检查手段,结合对风险因素的评估,我们能更有效地发现外阴癌的蛛丝马迹。如果对自身健康有任何疑虑,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,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诊断,让我们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。